{杂/Essays}
№. 2.2 :: [漫画•漫话] 西方艺术理论

西方艺术理论,到底什么玩意儿?

在上一话({杂/Essays} №. 2.1 :: [漫画•漫话] 西方艺术史),我们讨论了用漫画形式表现的西方艺术史,那这一话要讨论的是用漫画形式表现的(难度增大!)西方艺术理论。

在讨论之前,先来看看艺术理论是什么。艺术理论这个词实在有点大,它可以包含艺术哲学(关于艺术的本质的思考)、美学(关于如何感性或理性认识艺术)、艺术批评(关于艺术品或艺术创作的评价)或艺术史(关于如何认识理解历史上已发生的艺术行为)。不妨说,凡是研究艺术创作、艺术品的生产和消费、艺术欣赏、艺术活动等对象的抽象化的产物,都可以被归为艺术理论。

也正因为如此,目前市面上以漫画形式表现艺术理论的书几乎没有(天哪,那我们到底要讨论什么)……除了一本英国哲学家Richard Osborne的《艺术理论入门》

01

*↑ 图1 《艺术理论入门》,在伦敦Tate Modern书店被列为推荐书目

02

*↑ 图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理论,“我只知道我喜欢的”

03

*↑ 图3 艺术是发明出来的?美术馆可是在启蒙运动后才出现哦

04

*↑ 图4 艺术成互动的了?在博物馆睡觉?关系美学出世

05

*↑ 图5 艺术只是大众视觉文化的一部分

不过,艺术理论是一个交叉学科,其内容主要是从已有的哲学、文学、社会学、人类学等学科中萃取出来的。所以,尽管“艺术理论”专著极少,这一话要讨论的其实是用漫画形式表现的哲学、文学、社会学、人类学等里面的“相关”艺术理论。

让我们先从哲学开始。想必大家在逛国外书店时会发现,关于哲学的通俗读物非常之多,也有几个漫画系列。

06

07

+↑ 图6&7 漫画哲学读物,均是以哲学家或某个主义为单位的单行本

 

在上一话提到的(腐)女性向漫画读物《美术男子》也有姊妹篇《哲学男子》

08

↑ 图8 《哲学男子》,介绍从柏拉图到福柯等30位哲学家

不过,哲学界与艺术界不同,哲学界是靠思想说话的,一般读物都基本无视哲学家的个人事迹;而艺术界虽然主要靠作品,但依然可以靠个人经历和花边新闻走个后门进入历史。因此,即使是用漫画形式来表达的哲学读物,也都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哲学思想而作的图解。其中一本是日本平面设计师(伦敦艺术大学校友)田中正人的《哲学超图解:世界27哲人*古今210个哲思,看图就懂,面对人生不迷惘!》。虽然书名略鸡汤,但内容还是很靠谱的,仅参考文献就列出了近百部。本文将挑选书中一些艺术理论最常见的讨论。

  • 古典哲学

一谈到古典哲学,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古希腊圣人哲学吧。

柏拉图关于洞穴的比喻,是西方艺术哲学的第一课。即住在洞穴里的人,未曾见过外面的世界,只看到外界投射在洞穴中的影子,就以为是真实的世界。这里的“影子”后被引申为观念世界,也是艺术家创造的世界。

09

^↑ 图9 洞喻,出自柏拉图《理想国》

10

*↑ 图10 《后现代主义》漫画读物把“洞喻”作为现代性理论的鼻祖

与这个洞喻相关的概念还有“模仿”(mimesis)。老实说,西方古典艺术一直在追求地很大程度上就是“mimesis”:如何把比例画的更准确,如何把风景人像画得更逼真。源头就在柏拉图这儿。当代艺术在涉及真实、复制、再现等问题,也都是柏拉图提供了最早的理论支持,如Joseph Kosuth的《一把和三把椅子》。

11

↑ 图11 美国艺术家Joseph Kosuth的《一把和三把椅子》,1965年。三把椅子分别是实物(椅子),拟物(照片),符号指物(文字说明)。

亚里士多德则与柏拉图观点相反。不同于柏拉图的唯心论,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与感性同等重要。艺术的逼真不在于呈现表面上的真实,而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。

12

^↑ 图12 事物的本质,出自亚里士多德《形而上学》

13

*↑ 图13 《艺术理论入门》中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关于理念型的争论

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。和孔子一样,他的作品都是由学生整理的对话,他的声望很大程度上也是学生在后世推高的。苏格拉底对话法,则是西方学院派教学方法论的根本。

14

^↑ 图14 苏格拉底式对话

即使是在艺术院校里,学习纯艺的学生也并非如想象中那样肆意表达灵性,而是也要写论文,参与小组讨论,和导师进行批判性谈话,一遍遍解释自己为什么、怎么做这样的作品。这都是苏格拉底开的头。

苏格拉底的一生可以说是比较失败。他为了证明别人的无知而乐此不疲,即使被关进监狱后也不停,还有谈话集《斐多篇》(可读杨绛译本,感受一下),直到被民主投票处死,因为他这样的活法得罪了太多人。不过也有人依此认为,苏格拉底是最早的行为艺术家……

15

^↑ 图15 万物流转,一个充满文艺哲思的概念

赫拉克利特,辩证法始祖,有名言“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”,大意翻译成英文就是“everything is flux”,可以指季节流转,时过境迁,物是人非,甚至连物也变了……越想越文艺。如今flux可不只指水流,而是当代艺术中常见的术语,“流动的”,特指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状态,“流动的”视野,“流动的”空间,“流动的”现代性〜

除了上述比较有名的几位外,古希腊还有一拨犬儒学派,他们生活简朴(甚至睡在大街上),精神自由(谁的话也不听),对世事冷嘲热讽(尤其喜欢揶揄权贵),言行与社会格格不入。这派虽然没有明确的理论主张,但是影响了后世的乌托邦主义、无政府主义、激进艺术、艺术介入社会等思潮。很多后现代艺术都有其影子,中国自1980年代出现的顽世现实主义无疑也可归为此类。

  • 近代哲学

 近代哲学主要指文艺复兴以来至启蒙运动的欧陆哲学(虽然偶尔也会有英伦岛国哲学家冒出来)。

16

^↑ 图16 二元论,出自笛卡尔《心灵的激情》

二元论,由笛卡尔提出,这是贯穿西方哲学史的一个基本概念,现在已经被批判的不行了。开始时二元论仅指在人的层面上,“灵”与“肉”的分离。后来扩大到整个世界,“精神”与“物质”的截然二分。这样的思维模式演化到后来,就会出现“传统”与“现代”,“生产”与“消费”,“西方”与“东方”这样割裂的标签来分析艺术。这和中国艺术中“天人合一”“物我两忘”的境界迥然不同,因为从哲学源头上就分道扬镳了。

17

^↑ 图17 感觉的集合,出自休谟《人性论》

休谟质疑“我”的存在,因为没有感官知觉,就没有“我”(植物人也)。所以人是“感觉的集合”。不仅如此,只有当下瞬间的感觉组合成的存在(不是前一秒,不是后一秒)才是“我”。19世纪兴起的记录“此时此刻的光影”的印象派算一个例证,因为“刹那即永恒”。摄影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审美的延伸。此外,当代艺术中还有很多时间性作品,记录“此时此刻的心情”“此时此刻的天气”“此时此刻的人和事”等。“此时此刻”虽然稍纵即逝,但记录下来就有了意义,成了艺术作品。

18

^↑ 图18 范畴,出自康德《纯粹理性批判》

康德用“范畴”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理性认知过程。这个“范畴”可以是先验(即先于经验产生)的或由经验得来的。一般人是通过“范畴”来筛选所感知到的事物的。恰恰有时候,只有跳出由社会规划或日常生活所界定的范畴,才会出现艺术创意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艺术家是“疯子”,未受过良好教育,为社会所不容,被社会规范排斥在外,因为这样才得以产生和“常人”不一样的认知。另外,康德的“批判三部曲”也令“批判”成了艺术界中最好装点门面的一种姿态。

  • 现当代理论

现当代理论主要是指19世纪以来产生的各种“主义”。这是一幅百花齐放的局面,哲学、文学、社会学、人类学等全面开花,令人眼花缭乱。在这种情况下,自然会出现拟人化的读物……

19

#↑ 图19 《超萌!思想主义一本就读懂:将63种著名主义拟人化!》

20

#↑ 图20 欢迎来到思想的世界!这里充满了某某主义

21

#↑ 图21 “资本主义”化身为“主宰整个市场的超人气偶像”

在这些超萌“主义娘”中,和艺术关系最密切的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

22

#↑ 图22 “存在主义”化身为“将自己的判断贯彻到底的傲气女孩”

存在主义的鼻祖是海德格尔,后被萨特加缪卡夫卡等人发扬光大。表现在艺术作品上,其基本主题就是,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描写和体验,对各种生存的情绪(如焦虑,无聊,绝望,希望)等的描述,对死亡的沉思,对自由的追寻……加缪问,“人活着一定要有意义吗?”,并把荒谬放在存在主义的核心。萨特认为,存在主义 是最不丢人的立场。

23

^↑ 图23 “存在主义”告诉你,坚持自己,没有错

无论哪个时代的人,都无法从生存的焦虑和无所适从中解脱。所以这是个很时髦的选题,作品一抓一大把。

24

#↑ 图24 “女性主义”化身为“拥有与男性同等力量的女武斗家”

女性主义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,其根本主张是反对男尊女卑。然而,即使法律上男女平等了,为什么男女在社会上的权力地位还是有差别呢?20世纪中期开始的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,开始反对“男人等于心智,女人等于身体”这样的落后观念,讨论由男性凝视所带来的“物化”女性等隐性不平等

25

*↑ 图25 《女性主义》漫画读物中引用备受争议的英国艺术家Allen Jones的作品

🌈

发展到今日,女性主义已经扩大到包括不同“性别”(LGBT是也)的“性别主义”,其根本主张是所有性别气质都是社会建构出来的,直男癌也是一种社会强加与自我暗示的结果。

26

*↑ 图26 《女性主义》漫画读物中引用英国艺术家、现伦敦艺术大学校长、变装爱好者Grayson Perry,来说明新一波解构女性主义

27

↑ 27 女性主义的“敌人”时尚界也开始注意形象了,“这是一则性别中立的广告”

再扩大一步,女性主义还发展成了超越“性别”、包括“种族”“身体”“阶级”等在内的“身份”学,即“个人的就是政治的”

28

*↑ 图28 《艺术理论入门》中描写的“身体政治”

最后再扩大一步,还可以包括反思不同文化背景的“后殖民主义”。简而言之,就是反对“白人中产直男癌”。这类作品最常见就是在国际艺术双年展上,因为这是当代艺术最政治正确的声音。

29

*↑ 图29 女性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

30

^↑ 图30 “东方主义”友情客串

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哲学家李欧塔于1979年提出,简单来说就是从“现代主义”的宏大叙事中走出,来到小时代,经营每人的小确幸

31

#↑ 图31 “后现代主义”化身为“对一切都先抱持否定态度的愤世嫉俗者”

这也是当代艺术一个重要转向,即那种“知识分子”气的艺术越来越少了,更多的则是关注个体经验和日常琐事。一方面,这达到了启蒙运动的目标,即打破神坛,解放个体;另一方面,个体经验的大量重复则令真正有意义的经验变得难以获得,想想每天脸书和朋友圈的刷屏内容。

32

^↑ 图32 后现代转向,从大叙事到小叙事

当然,还有很多本文没有讨论到的理论,如精神分析学,都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艺术。弗洛伊德认为,人有生的本能(活下去,传宗接代),和死的本能(毁坏秩序,自取灭亡)。充斥着性与暴力的艺术作品,可以算是生与死的本能结合而产生的,这种题材经久不衰。

精神分析学发展到今天,也会被打上“后现代”的标签。那后现代主义到底是一种主义,还是一种状态呢?到底是现代主义的延续,还是“历史终结”后的虚无呢?目前还没有定论,因为我们正处在这个时代中。

无论是对于艺术创作还是其他,面对未知的未来,人们所能做的只有继续前进,而理论就是前人所留下的明灯。

33

*↑ 图33 亲爱的,面对坍塌的现代性,我们剩下的只有恐怖主义了。

最后,让我们来欣赏一下1987年生的伦敦平面设计师Genís Carreras所做的极简“哲学画”(Philographics)吧。

34

图34 犬儒主义

35

图35 二元论

36

图36 存在主义

37

图37 女性主义

38

图38 各种主义济济一堂

 

符号注解:
*图 作者拍摄于伦敦泰特美术馆书店
+图 作者拍摄于伦敦Waterstones书店
^图 作者拍摄于香港诚品书店
#图 作者个人藏书
其他未注明图片来源于网络

 

 


a’q’w’s

编辑:MikiMika